眾所周知,智能交通作為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內容,一直是各地不斷推進建設的重點。隨著大數據、智能化等技術的推進,城市智能交通也開始逐步進入以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為特征的新階段。
近幾年,智能出行服務、智能車路協同體系建設,以及基礎設施智能化等與智能交通相聯系的產業開始加速落地。車路協同、智能視頻、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構成了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統的技術基石。
大數據服務“智慧交管”建設
天津公安交管部門利用大數據、云平臺技術和科學算法實現了交通信號燈自動科學配時,通過埋設在道路上的萬余個地磁車輛檢測器實時采集交通流量信息,同步啟動“自適應”模式,優化和調整系統控制的路口和區域內的交通信號配時。
公安交管部門還與“高德地圖”合作,將道路信息與人們在駕駛中遇到的交通情況通過地圖共享,這些都會促使人們駕車時常能趕上信號燈“綠波帶”,實現往來車輛高效通過。
大數據在交通違法行為的治理方面也很“賣力”。去年,交管部門啟用的“慧眼系統”,被提前錄入違法嫌疑車輛信息,該車上路時,執勤交警會通過系統收到預警,從而攔截、核實、查處違法車輛。而此前,公安交管部門還運用“大數據”思維,對駕駛證處于暫扣期還駕車上路的駕駛人展開排查,利用“緝查布控系統”檢索功能,與各類影像資料等數據進行關聯分析、篩選比對,再組織布控、精準查處。
民意數據助力交管服務更完善
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這也是交管部門面臨的大數據挑戰。從網上便民平臺的發布的信息和留言、到網絡自媒體的發聲,以及“天津交警”官方微博、微信、頭條號新媒體平臺每天發布交管信息……全方位的“大數據”被不斷深度應用在“智慧交管”建設中,解決了市民與“交通出行”有關的諸多不便難題。
由公安部研發的“公安交通管理局互聯網交通安全服務管理平臺”官方網站及其同系統手機應用“交管12123”已經被駕駛人所廣泛熟知、使用。除了可以在線查看交管信息、辦理交管業務,與88908890政府電話服務熱線服務民生的初衷一致,這兩個網絡平臺也是公安交管部門與交通參與者相互溝通信息的橋梁。
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科技和設施保障支隊的交警李雅君說:“通過多方面收集到的群眾對交管部門業務的咨詢、建議和意見,以及大家在出行中遇到的各類突發事件等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群眾的需求與偏好,對我們優化系統,完善便民渠道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p>
車路協同創新智慧交通
車路協同是采用先進的無線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等技術,全方位實施車車、車路動態實時信息交互,并在全時空動態交通信息采集與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車輛主動安全控制和道路協同管理,充分實現人車路的有效協同,保證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從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環保的道路交通系統。這項技術是信息技術與汽車和交通兩大行業相融合的結果。
如何服務應用于道路交通?
首先,它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精準的出行服務。例如,我們在出行可以獲得車輛駕駛人以及車輛的相應信息,車輛駕駛人的駕駛證的年檢信息,以及車輛的違法信息的狀態,這是出行前就可以提前了解到的。
其次,在出行的過程中,你可以事先預知到出行線路上的交通狀態,是否有擁堵,是否有施工等等。
在出行的過程中,它還可以實時了解前方紅綠燈的狀態,及前方交通事件,如前方出現了交通事故,系統將及時、定向推送信息到將要經過該區域的車輛。還會將有可變車道、潮汐車道相應的指示信息等及時推送。
車路協同是交通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幾個方面給智慧交通創新做了很大的助推。如在交通信號控制方面,可以做到精準的感知、認知、決策;在交通組織方面,把動態、靜態的信息以電子化的形式向車輛駕駛人進行推送;在交通事故預防方面,可以將事故的信息定點定向的推送,對后續的來車可以進行安全的提醒,以及可以提高交通的執法效率。
目前車聯網技術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爭相發展的創新技術,這項技術伴隨著通信技術和智能網聯車技術的發展,給車路協同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賦予了新的內涵。
智能交通管控規模有望達千億水平
智能交通是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效地集成運用于整個地面交通管理系統,行業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而在這其中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為主要核心。目前,物聯網中的RFID技術在智能交通管控領域應用廣泛,未來或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智能交通管控行業發展。
RFID即射頻識別,它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自動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是一項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
圖片來自 前瞻產業研究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交通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初步測算2018年我國RFID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840億左右。
圖片來自 前瞻產業研究院
目前RFID技術在我國智能交通中應用已經非常廣,成功應用案例包括:國內最大的鐵路機車車號識別系統(已遍及全國18個鐵路局、7萬多公里鐵路線),各省在實施與運營中的聯網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注:廣東、上海、北京、重慶、福建等省市都在運營與實施中),全國各地數千個停車場RFID收費系統,各地的工廠車輛自動稱重系統,公交車站車輛進出站管理系統,海關車輛進出檢驗系統,北京市城市汽車環保檢測RFID環保信息卡系統(涉及車輛總容量達300萬輛),還有正在杭州和北京推行的快速公交系統。
在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及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推動下,專家預計到2024年我國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元。
專家:以智能化帶動交通運輸現代化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副理事長關積珍表示,我國的交通信息化已經完成,正處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中的網聯化和協同化階段,并已經開始逐步進入以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為主要特征的新階段。智能出行服務、高效的運營與智能管控、智能車路協同體系建設,以及基礎設施智能化等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一些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智能交通的不斷發展,在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和完善智能交通產業體系,推進行業轉型升級。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副所長李連成表示,智能交通是建設交通強國的核心內容,需要推進多產業聯動和協同,不斷推進智能交通運輸網絡建設,提升交通治理體系和能力,推進創新型的交通技術研發體系,以智能化帶動交通運輸現代化。
未來的交通,定會給人們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